主题: 乡土桐城|美丽张楼:重拾遗漏在尘光里的记忆

  • 淘??  气?? 坊??
楼主回复
  • 阅读:6609
  • 回复:0
  • 发表于:2018/8/1 10:03:50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桐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从唐湾镇长岭村村部向前,下坡,就是张楼村民组,虽然是初次来这里,但从一场不期而遇的夏日暴雨中,我感受到张楼人特有的那份热情。雨后的张楼,仿佛刚出浴的山里妹子,让我挪不动脚步。从桐城、舒城、潜山三县绵延出的群山,在张楼这个地方打了一个小转身,形成了山区特有的依山傍水的村庄。青山环绕,银杏苍翠,鸟语花香,一幅天然的风景画永远定格在这里,2015年度,张楼被桐城市委、市政府列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庄建设点之一。

山谷里的河床上由于雨后,开始弥漫起一层薄薄的白色雾气,雾气贴着山脚开始慢慢地向上移动,而张楼就飘浮在雾气之上,如海市蜃楼一般。渐渐地,远处的山、树开始在雾中时隐时现,如同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此刻,我彻彻底底地被雨后烟岚中的张楼迷醉了。这里是桐城***偏远的西北重村,往前就是潜山县的官庄了。猛然,我想起苗尖寨老宅子里的那顶小轿,当年就是从潜山而来,然后穿过张楼而抵达苗尖寨的吧。




万物皆有名,名字的来源有根据,每个村庄同样都有它的名称。张楼的名字,我想应该也充满着历史的印记,自有其独到的神采。村里书记告诉我:因为这里有座古张氏宗祠,祠堂里有座戏楼,所以就叫做张楼。原来如此。接着,村书记把我们带到坐落在长岭小学里的古祠堂外。张氏祠堂建于清代,目前属于市保单位,门上有匾额,只是年代久远,已经模糊不清。祠堂坐北朝南,屋顶飞檐高翘,白墙,青瓦,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庄重素雅,朴实大方。推门进去,发现后面还有一进,过去是长岭小学老师的宿舍,现在已经搬离。屋脚有一破损的牌匾,上书孝友堂三个大字,这是祠堂的堂号。祠堂面阔各五开间,前进设楼,楼上就是戏台。后进坐落于台基上,抬梁式木构架,用材硕大,举架高昂。檐下设卷棚轩,轩下设斗拱并饰以木雕,图案精美,雕刻细腻,堪称精品。整组建筑山墙、檐墙均以厚青砖垒砌承重,屋面小瓦覆顶,檐口马头墙高耸,檐下饰以彩绘。揣测当年,三县交界的人们踏着山间小道, 汇集于古戏台前,那场景的热闹可想而知,如今,台上,台下,空空的,前朝的蛛网,缝织着遗漏在尘光里的记忆,仿佛还听见咿咿呀呀的二胡声,还有戏腔从木头的深处,清晰传来。




在张楼,不仅有古祠堂,还有座古庙。关于庙的来历,当地人跟我说,当年,岳飞帐前总管牛皋曾到此地筹集粮草,所以为了纪念这位抗金英雄,就在这里修了一座庙,原来叫牛皋庙,后来改为总管庙。庙没有围墙,一色全部是青砖建筑,庙前有石头垒砌的巨摆,工程建筑应耗费不少银两。如果不是门外的匾额上书有“总管庙”三个大字,从外围看, 是根本看不出来这是一座寺院,殿外有乾隆卅二年十二月张士恒信士捐赠的施食柱,施食是布施饮食的意思,又叫蒙山施食,一般是指布施给饿鬼道众生。进得庙内,不见弥勒韦陀,唯有一方天井,一边有四根圆木柱,正中没有佛祖,只有一尊牛皋塑像,手握宝剑,怒目圆睁,眺望着中原方向,青山处处埋忠魂,异乡张楼何尝不是河南老家呢?于是良臣牛皋成了护卫张楼的神灵。庙内有点像孔城古镇的老宅子,佛家的气息不是很浓。绕了一圈,我退出了总管庙。雾气已经渐渐地散去,美丽的张楼愈发清晰。




古宗祠,古庙,显然已成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符号,垫实了张楼村庄的厚度,丰富了张楼村庄的内涵。于是,在外的每一个张楼人,因为这个村庄,就有了归属,有了乡愁。

“张楼,张楼”,在回程的车上,我一直都在念叨着,这么一个地名,因为美丽,便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底。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