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桐城——昔日龙眠今不眠

  • 白板
楼主回复
论坛首席版主论坛首席版主
  • 阅读:1749
  • 回复:0
  • 发表于:2021/7/10 15:17:32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桐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曾作《龙眠山庄图》,细绘家乡名胜于一长轴之上。黄庭坚闻之,欣然题诗以贺:“诸山何处是龙眠,昔日龙眠今不眠。”桐城古称“桐国”,早在千余年前,龙眠山就遍植油桐树。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定名“桐城”,迄今已有1200余年。

桐城古为“七省通衢”之地,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麓,“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天柱山、九华山、黄山在望。1996年,桐城撤县设市,如今已是安庆市“北大门”、合肥都市圈的南翼门户城市。

在现代经济浪潮中,桐城乘风破浪,直挂云帆,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今日桐城,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中部百强县、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市)、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凭脑袋 筑民企高地

上世纪70年代,桐城工业进入小袋子、小刷子、小盖子、小配件的“四小时代”,“四小”撑起了桐城民营经济高地。从毛笔厂到塑料厂,勤劳的桐城人摸索出了乡镇企业的雏形,还带起了销售员队伍,促成了“十万大军跑推销”的大观。销售员们是桐城创业的先行者,创造了为人津津乐道的“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四万”精神。

1984年,年过半百的新渡镇居民程炳琪肩挑箩筐下南京,走村串户卖塑料袋,第二年创收3000余元,第三年便办起了新安三八塑料厂。渐渐地,塑料包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草根经济”在新渡、双港两个大镇欣欣向荣。

恰如时任桐城市乡镇企业局局长梅安平所言:“那时乡镇企业还没有地位,我们牢牢抓住经济工作这一主线为乡镇企业争取权利,桐城的工业企业、制造业就是这么孕育、壮大的。”

塑料包装产业在桐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散到聚,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桐城晋升全国三大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突飞猛进。目前,“绿色包装”又从传统产业晋升为桐城两个“首位产业”之一。

同样是草根经济的还有以范岗镇为中心的制刷产业、以大关镇为中心的制盖产业,分别拿下了“中国刷业基地”和“中国制盖之乡”的名号,与“中国塑料包装基地”一起,成为桐城对外的“工业名片”。

随着“无工不富”理念的兴起,桐城确立了“工业立市”战略。从1981年至今,桐城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聚焦工业经济,40年来从未间断。“企业吹哨,政府报到”,桐城的首批企业家成为了民营经济的“早起者”,开创了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县域综合实力十强县的辉煌。

2020年,桐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是“十二五”末的1.54倍,年均增长9%;财政收入超30亿元,年均增长7.4%;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48倍、1.56倍。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到5.7万户,“四上”企业达657家。先后获评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一类县、安徽省首批创新型建设县(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市),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安庆龙头、全省第一方阵。

优产业 做强“科技+”

科技是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桐城市历届政府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强市”战略,走出了一条“科技+”的发展之路。

1987年,桐城启动创建全省科技示范县,编制《桐城科技示范县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报告(1990-2000年)》,1993年,桐城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唯一的科技工作示范县。《桐城县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桐城星火密集区规划和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文件,为桐城市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桐城市委、市政府积极谋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多措并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建立产业“链长制”推动产业大升级的实施意见》《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鼓励企业研发技术、升级设备、推行绿色生产。

安庆汇通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初是在金神镇起步的一家小作坊,于2019年获评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出的推力杆、空气悬架等几十种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已为一汽、东风等汽车厂配套,并出口国外。汇通公司的发展,是桐城市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新时期,包装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桐城市政府主导顶层设计,全面搭建起高质量发展平台。2020年初,桐城出台《关于促进包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多家企业依托国家高分子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西安理工大学和江南大学校地合作平台,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由低端日用消费品向高端、环保、可降解的工业消费品转型。截至目前,全市塑料包装企业中包含战略性新兴企业20家、国家高新企业4家、省高新企业42家。桐城塑料包装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安徽省著名商标9件、安徽省名牌产品3款,210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十四五”期间,桐城将重点围绕《关于促进包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要求,设立包装产业专项发展资金2000万元,重点支持包装产业转型升级、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围绕产业链、打通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2013年起,桐城连续多年获评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7.9%,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5家,中国驰名商标17件。科技的支撑,有力推动了桐城产业由“跟跑”到“并跑”,并实现局部“领跑”。

亮资源 做实“人文+”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道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自这曲《六尺巷》在2016年央视春晚舞台唱响后,桐城六尺巷便成了“网红打卡地”。歌曲还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节目。2021年3月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推出的《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第二季第七期在央视四套首播,以近20分钟的时长展示了桐城地方文化。

自“十一五”以来,桐城将“人文兴市”列入重要发展战略,推动人文资源在传承中绽放新时代内涵,改善了桐城文化长期以来“有说头、没看头”的局面,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桐城坚持把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城市历史遗存的形态、反映文化的神态和现代经营的业态等“三态融合”,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大文化、大项目、大企业的链接互动,将文化张力变成了城市活力,将文化软实力变成了城市竞争力,让桐城跻身“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之列。

桐城市人文+旅游氛围渐浓。抢抓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出台《桐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投资1.5亿元建设的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试运行开放,桐城文学小镇、六尺巷历史文化片区、龙眠山景区、孔城老街等项目持续推进,双店村获评省特色旅游村。创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品牌,成功打造嬉子湖红花草节、大关美食节、樟枫桂花节等区域特色品牌,嬉子湖镇、文昌街道入选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基本实现“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

桐城市人文+招商快速推进。桐城素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传统,明清以来,崇文重教的传统代代相传,孕育诞生了统领清代文坛两百余年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桐城也因此获得了“文都”的美誉,先后走出了3000余名博士、近20位两院院士。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桐城积极实施人文招商,转型跨越发展不断提速。目前,已有中建材、中核集团、中国中车等多家央企与桐城企业达成合作,曾获得安徽省央企合作***佳县(市)。资金支援、技术支撑、项目支持,加快了资源与生产要素的聚集整合,进一步提升了桐城企业的整体素质、创造活力和竞争实力。

绿富美 提城乡品位

“三山三水三分田,还有一分是家园。”桐城地理环境优越,自西向东呈阶梯分布,西部的龙眠山蜿蜒俊秀,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龙眠河穿城而过,为城市增添灵动和诗意;东南部的嬉子湖烟波浩渺,通达长江。

“十三五”期间,桐城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东部新城主体框架全面拉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衡化建设,建成10块社会足球场地,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文化旅游体育建设管理机制,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为98%。桐城市于2018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于2020年成功获批“全国文明城市”。

在范岗镇杨安村,现代智慧农业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农业基地内采用的立体栽培、无土栽培、自动化控制等生产技术,属世界领先水平。与传统番茄种植相比,温室番茄产量增加五六倍,灌溉可节水约95%。桐城市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建成目前安徽省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智慧温室大棚,占地5万平方米。所产番茄实行订单销售,大部分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地区城市,已实现从田间到超市直供。

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产品错位”的理念,桐城大力推动产业集群镇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的经济板块。新渡镇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塑料包装印刷产业集群,金神镇打造百亿级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吕亭镇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羽绒家纺产业集群,范岗镇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制刷产业集群,唐湾镇打造烟机产业集群镇,大关镇创建制盖包装产业集群镇,青草镇创建“中国口罩小镇”。桐城市先后获评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输送机名城、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刷业城、中国制盖产业基地、全国优秀羽绒产业集群、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领航创新产业集群等称号。2020年,桐城市7个产业集群专业镇规上工业产值增幅为2.5%,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6.8%,实现财政收入6.15亿元。日益壮大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源。在实施重点生态保护的嬉子湖镇,农、林、渔、湿地等田园综合体营造了“季季有花香,天天有客来”的生动场景。2020年,桐城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9家。

“十三五”期间,桐城注重“发展惠民”,投入76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修建通村道路2200多公里,新开通公交线路25条,实现镇村公交线路全覆盖,获评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市。2.1万余户、6.3万余人全部脱贫,2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1995年10月1日,合肥-安庆客运列车正式开行,桐城进入铁路时代。2020年12月22日,合安高铁桐城东站开门迎宾,桐城进入高铁时代。2020年,桐城在全省率先启动“数字城市”建设,站位新起点,争当领跑者。

桐城市领导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答卷。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桐城与时俱进,确定了“创新强市、工业立市、人文兴市、开放活市、生态美市”的发展战略,精心擘画了桐城发展蓝图。“十四五”时期,桐城的目标是建成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产业集聚区、智慧县域样板区、文旅体验优选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重返全省“十强”。(记者 吴昊 通讯员 汪桂云 潘月琴)
做一个快乐的人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