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文都桐城”如何再出发

  • 小X废虾
楼主回复
  • 阅读:947456
  • 回复:0
  • 发表于:2023/3/10 9:27:39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桐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文都桐城”如何再出发

作者:陈良飞



前不久,我曾写了一篇题为《安庆:走向务实》的文章,在安徽读者中引发热议。这篇文章中,我这样写道:走向务实,是安庆面向未来的***好选择。务实并不是“躺平”,而是在承认现实处境的基础上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近,安庆市下辖的桐城市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舆论场上的讨论焦点。

桐城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它是清代文坛上***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源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中国文都”之称。它也是安庆市下辖县市区中的“领头羊”。

桐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依然认为,桐城也需要走向务实,认识桐城的发展现状是寻求解决方案的开始。

桐城发展面临的现状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经济区、行政区、文化区这三区的不重合。从经济区来说,它是合肥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政区来说,它并不隶属安徽省会合肥市,而由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安庆市代管;从文化区来说,与它同属桐城派文化核心区的枞阳县早已划入邻近的铜陵市管辖。

在区域发展上,经济区、行政区、文化区三区不重合并不鲜见。三区不重合,尤其是经济区、行政区不重合导致的发展战略犹疑才是问题所在。认识到三区不重合生发的问题,并在此现实基础上做出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才是桐城再出发的真实逻辑起点。



无论是看待哪一个城市,我都不自觉地会加入历史的和地理的视角。

从经济区的角度来看,桐城无疑是合肥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合肥都市圈里面的唯一一个以县级市身份加入的就是桐城。

前不久,安徽省发改委发布了《安徽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就明确提出了积极构建“一圈一群一带”联动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这“一圈”就是以合肥为核心的合肥都市圈。

尽管人们对安徽近年来推行的“强省会”战略看法不一,但这些年合肥市经济发展的成效却是有目共睹的。江西省党政代表团前不久刚刚来访安徽,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安徽的“强省会”战略。《江西日报》就此写道:“2022年,合肥市以GDP总量12013.1亿元排名全省第一,占全省GDP总量的26.67%;2022年,南昌市GDP总量为7203.5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22.46%,与合肥市的差距较大。合肥的省会龙头作用凸显,不仅内生增长,还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区域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市之间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合肥经济圈将发展成为安徽全省乃至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都市圈品牌。”

这个“周边城市”必然包括桐城市。

合肥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庐江县和桐城市。

庐江县原属巢湖市,2011年划归合肥市,当年,庐江县GDP是131.7亿元,桐城市的GDP是170.1亿元,比庐江县多39亿元左右。到2022年,庐江县GDP已超过600亿元,位居安徽县域经济总量第六位,远超桐城市的452.02亿元,多出近148亿元。

其实,我想为桐城客观上说一句话:安徽有100多个县(市、区),2022年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中,桐城位列第16位,桐城已进入前列了。从增速来看,近十几年桐城市的发展并不慢,从2011年到2022年,这11年间,桐城市GDP由170.1亿元增长到452.02亿元,远不止翻了一番。但奈何兄弟县市发展太快,庐江县这11年间增长了4倍还不止。

你当然可以把庐江县这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归因于合肥市的“厚爱”,但我们也可以问一句:桐城有没有真诚地思考过如何融入合肥都市圈呢?

同样,滁州市的发展无疑又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只有彻底地坚定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决心,才有了滁州经济跃升为“安徽第三城”的今天。2020年4月,滁州市就明晰了滁州未来的角色:“当好南京的发展腹地、产业配角、生态屏障、合作伙伴,进一步对接南京、融入南京、配套南京、服务南京。”

融合态度之坚决、果断,清晰可见。

滁州和南京还分属两个省份,其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决心都如此坚决。而桐城与合肥同属安徽一省,只要拿出真诚的态度,省会合肥岂有不欢迎的可能?

但桐城必须先做出扪心之问:我们融入合肥都市圈的决心真的够么?

桐城走向务实,就要面对合肥都市圈,做出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



从地理上来讲,桐城位于合肥、安庆之间。

合肥在北,安庆在南,桐城向哪?一直是一个难解之问。从行政区来看,桐城似乎向南靠拢,但从经济区的角度来看,桐城无疑应该一路向北。

重新再出发的桐城,必须超越行政区的藩篱,勇于拥抱经济区、融入经济区。

作为经济区组成方式的都市圈概念,实际上就已经蕴含了超越行政区藩篱的意义,跨省域、跨区域的都市圈已是常态。

安徽省委省政府、安庆市委市政府都对桐城发展寄予厚望,桐城“进十强、冲千亿”的目标何时早日实现?答案很明显:只能融入合肥都市圈,与合肥一体化发展。

桐城籍程治中博士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提到,21世纪的头十年,桐城没有及时推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整与转型。而产业转型升级,正是合肥在21世纪开始以来迎来大发展的“秘诀”。

合肥目前将自己优先发展的产业概括为八个字:“芯屏汽合”“急终生智”。芯,即集成电路产业;屏,即新型显示产业;汽,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即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融合发展;急,即城市应急安全产业;终,即智能终端产业;生,即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智,即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无论哪一个产业,都指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桐城市目前的经济体量和产业布局来看,要想推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转型,依靠单打独斗,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桐城***现实的选择,就是融入合肥都市圈,谋求与合肥一体化发展,成为合肥的发展腹地、产业配角、合作伙伴。

在对区域城市之间关系的认知上,一直有两种认识并存:“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前者认为,小城市身处大城市周边并非好事,人、产业都会被吸附到大城市去;后者认为,大城市对周边小城市的发展有辐射作用,带领周边小城市的发展。

两种认识都有具体案例支撑,无所谓“对错”。是“虹吸效应”大还是“辐射效应”大,我觉得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但要“辐射效应”大、带动作用明显,小城市至少要做到两点:第一,融入的决心;第二,产业的匹配。



安徽的网友对行政区划真是操碎了心。他们提出的建议,就包括将枞阳县和桐城市重新合并成“桐城市”,理由是“有利于桐城派文化的传承”;还有网友建议“将桐城市改由合肥市代管”。但从务实的观点来看,现实可能性都不大。

行政区划一旦划定,总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客观上来看,桐城、枞阳分属两市管辖,就是一个现实。

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文化,也未必非要以行政区划、经济区域为界,自我束缚。婺源早已从安徽划归江西管辖,绩溪县也早已不属于黄山市,而由宣城市管辖,但这两个县不都还被视为徽文化区域么?这两个县的民众也都颇以身处徽文化区而自豪。

文化区完全可以超越行政区、经济区的藩篱。实际上,桐城、枞阳超越行政区的努力早已开始了。

去年11月1日,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桐召开,桐城市、枞阳县的党政主要领导均出席会议,并当选为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当时就有观点认为,枞阳县党政“一把手”和该县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同赴桐城参会,展现了两地均有做好桐城派研究这篇大文章的共同心愿。

这也暗合了桐城派的“胸怀”。桐城派学人从来不以地域设限,而更注重志同道合。身为湖南湘乡人的曾国藩,也自称私淑姚鼐,为重振桐城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有一种流行的观念总是认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得不如人意,和当地民众的性格有因果关系。

比如,有人认为,今天桐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桐城人的文人气重、不团结、视野狭窄等有关。

我对这样的观点始终保持一种警惕的态度。因为,这种流行的观点会消弭掉发展战略选择的价值。

清末民初,儒家思想被视为妨碍中国发展的“罪魁祸首”,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亚洲四小龙”崛起的时候,儒家思想又被视为东亚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

前不久,我和几个枞阳籍好友聊天的时候,对桐城人、无为人的团结、进取的性格表示赞叹,并认为这两个地方经济发展之成功与当地人的性格可能不无关系。人的性格拖累发展,这又从何说起呢!所以,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切不可视为不易之真理。

所以,要回答好“桐城如何实现‘进十强、冲千亿’”的问题,桐城务必务实,认清现实,并在对现实情况正确认知基础之上,选择可行的发展战略。

我期待桐城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陈良飞,安徽枞阳人,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主任记者,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理事。)

编辑:占思海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