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上联:山山出白水,求下联

  • 红马车队
楼主回复
  • 阅读:733
  • 回复:0
  • 发表于:2015/1/30 10:54:23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桐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我国劳动人民远在春秋时代已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季气。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业活动的主要依据。所谓二十四节气,是用以表示一年里天时和气候变化的24个时期,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

  二十四个节气是我国简单明要的农事历,为世界所仅有。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节气对联,堪称双璧。有些节气联可谓妙趣天成,别有情趣。
  
  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触景生情,随口吟上联曰: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上联嵌入三个节气,一气呵成,但是迟迟对不出下联,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浙江的赵恭沛先生才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一样三个节气,对的十分绝妙。
  
  传说明代江南有一进士出身的知府,颇有文采,且善对。有一次他外出郊游,有一农民手扶犁杖,在道旁出一上联求对:
  
  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
  
  知府沉思片刻,随对道:
  
  双手捧住炉中火,明朝大寒。

  据传降清的明大臣洪承畴在谷雨这天与人下棋,随口出一上联曰: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下棋同伴恨其失节辱义,续对下联道: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下联以“清明”妙对上联的“谷雨”,而清和明又分别指的是清朝和明朝两个朝代。一语双关,且深藏讥讽之意!

  相传清代名士王文清,一次因事去宝庆(今邵阳),至一民家歇息时,一民女出联求教,曰:
  
  棉花纺出长纱,可妨寒露;
  
  王文清一时无对。回衙之后,仍在沉思,一日清晨,忽听远处传来敲磬之声,得到启发,于是得了下联:
  
  生铁铸成宝磬,响得清明。
  
  上联之所以难对,是因为“长纱”既指长长的纱线,又谐音“长沙”,“寒露”指寒冷的露冰,又指一个节气均语来双关。下联之“宝磬”,既指铁铸成的磬,又谐音“宝庆”,“清明”既指磬声清脆响亮,又指一个节气,亦均语带双关。真是出句巧,对句亦切。

  相传林则徐小时候其父曾出一联要求他对:
  
  除夕明不明,点数盏灯,代乾坤壮色;
  
  林则徐对曰:
  
  惊蛰未闻雷,擂三通鼓,替天地扬威。
  
  反映了他幼时的聪明才智。

  1943年霜降过后不久,陈毅从一张包东西的《大公报》上发现一个征对的上联:
  
  霜降降霜,谁怜孀妇双脚冷;
  
  旁边的人要陈毅对。
  
  陈毅对曰:
  
  谷雨雨谷,我惜姑子孤身寒。
  
  此联上下联二句为回文。霜、孀、双;谷、姑、孤,音同(或近)字异,又为混异。谷雨之“谷”,既稻谷,又作山谷解,但“霜”字前后意思未变,而“谷”字前后意思不同。根据古人的观点,天是可以落下稻谷的,此乃祥瑞之征。

  有一副28字的节气联几乎是传世之作,具有文学性和科学性,并揭示了节气历法的规律。联曰: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春分、秋分两个重要节气及所在月份嵌入上联中,还把春分、秋分这两天的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昼夜相平。下联则换了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不用置疑的。

  又如有一副22字的楹联,嵌入了六大节气,语气顺畅,行云流水,联曰:
  
  天气大寒,霜降檐前如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大寒”“霜降”“小雪”“端午”“清明”“重阳”六大节气巧妙入联,直如口出,又十分贴切。

  再如有一副10字短联,却写出4个节气,勾勒出相关的景色,有巧夺天工之妙。联曰:
  
  霜降如小雪;
  
  春分不大寒。
  
  其中“如”“不”为点睛之笔,别字替代不了。“霜降”“小雪”关系呼之欲出,“春分”的特征又巧妙点明,实乃神来之笔。上联的两个节气名称用一个“如”字相连接,让人们欣赏到了一幅秋冬时节的“霜晨图”;下联中的“不”字用得格外传神,与后面的“大寒”相连,把春分时节咋暖还寒的气候特点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出来。

  再欣赏一副千古绝对,联曰:
  
  端午午时人赏午;
  
  立春春日客游春。
  
  对仗极工,音律与平仄俱严整和谐,“三午”对“三春”,更是一般人写不来,“端午”“立春”两个节气的气氛与特色一览无余,让人赞不绝口。

  我国以农立国,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有些对联,通俗易懂,寓有乡土气息,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民间谚语。如:
  
  清明高粱小满谷;
  
  芒种芝麻夏至豆。

  冬至弗要栽秧;
  
  夏至弗要望娘。
  
  这些对联,明确地反映了节气与农作物种植的关系,既新款独特,又有实用价值。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