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桐城黄梅戏

  • 手冻死了
楼主回复
  • 阅读:2644
  • 回复:0
  • 发表于:2016/1/25 8:29:54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桐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黄梅戏唱出浓浓年味
来源|网络
 


正赶上春运高峰,火车整整晚点了8个小时才到家,当周围都充满着“做么事”、“搞么个”这样熟悉的方言时,我知道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安徽桐城。
 
桐城,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黄梅戏的发源地,“欢欢喜喜唱大戏,红红火火过大年”是这片土地上绵延了数百年的文化形态。而对于农村里的农民而言,每年若是少了这几场大戏,这年味儿至少得减一半了。而这唱戏的主角,既有专业的黄梅戏演员,也有刚放下锄头的老百姓,几乎人人张嘴便都能唱上一两首知名的黄梅戏片段。
 
通常,刚吃完晚饭,一阵急促的锣声就在村口敲响,似乎听到集合令一般,村民们马上放下手上的活儿,赶往村口平日里晒粮食的空地,等待着精彩好戏上演。短短几分钟,就集聚了上千号人,还有不少是从外村赶来看戏的。
 
“每年过年,村里在外闯荡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大伙觉得一年忙到头,回趟家不容易,就决定凑钱请戏班子,给父母们祝寿,也让全村人看场大戏。”村口一家洪姓人家告诉记者。虽然通常年轻人看完武打场面就回家了,但一点不影响老人孩子挤在台下感受锣鼓喧天的喜庆劲儿。专业的戏班子,民间艺人轮番登场,将威风锣鼓、川剧变脸、跳财神等节目穿插于其中,赢得台下阵阵掌声。每年类似的大戏都能从小年夜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龙女》等一部部耳熟能详地大戏轮番上演,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很快就带着观众入戏。每当听戏时,村民们都会泡上一杯浓茶,闭目遐想,轻轻敲打节拍,微微摇晃着身体,跟着哼一曲儿。
 
“咱老百姓过年就图个乐儿,能和家人在一起辞旧迎新。”随着新年的脚步日益临近,村里头家家户户都挂起了腊肉腊鱼。听着远处的唱戏声、掌声,我感觉到空气里的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  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境内西为崇山峻岭,中部丘陵婉延,东部湖泊连江,风景毓秀,地杰人灵。桐城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自唐朝起民歌《桐城歌》盛行于世,明清之际,文风愈加鼎盛,《桐城歌》被刊印成集,流传到长江中下游广为传唱,使得此一地域的文化具有一种整体风范,具有***大可能的相通与兼容。明代阮大铖是戏剧高手,擅长自编自导自演,作品主要有《燕子笺》、《春灯谜》传奇等。左光斗侄孙左潢的剧作《兰桂仙传奇》二十折,现藏于安徽省图书馆;在“桐城派”文风影响下,名家辈出,清代胡业宏的剧作《珊瑚鞭》二卷42出被《中国戏曲曲艺辞典》选介;京剧表演艺术家杨隆寿更是盛极一时,父杨福源曾为升平署戏师,一家四代均工武生,外孙梅兰芳为一代京剧大师。而《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行》、《六尺巷》、《游春》、《乌金记》等脍炙人口的戏曲故事就发生在桐城这块土地上。桐城丰厚的戏曲文化底蕴,为黄梅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
 
清朝末年,地方戏兴起,当时一个叫彭小佬的瓦匠,广泛结交戏剧界朋友,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正式组班演出,世称“彭小佬班”。彭小佬病逝后,其子彭正身继读坚持下去。父子掌班四十年,从“围子戏”到“门板台”, 从“踩地盘”到“三打七唱”,为黄梅戏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琚光华创建“双喜班”,他邀请著名演员刘玉义等来研讨交流,移植京剧剧目,拓宽了黄梅戏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并请来琴师江云甫以胡琴托唱腔,首开黄梅戏乐器伴奏之先河;利用彩带和长水袖等手法,增强了演出效果;减少后台帮腔,突出演员个人演唱风格等,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该班于民国二十二年登上省城安庆“新舞台”,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首闯上海滩,这些演出都获得了成功,为黄梅戏的舞台化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同时也使黄梅戏从农村走到城市。建国后,桐城县黄梅剧团不少演员都出自该班,严凤英也曾参加该班演出。
 
严凤英是我国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从小性格活泼开郎,音色超群,被练潭黄梅戏艺人严云高破格收为女徒,后随戏班在沿江各地演出,历尽磨难。解放后回到安庆“群乐”等剧场演出,一九五三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严凤英唱腔悠扬甜润,舞台形象光彩照人,所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电影享誉海内外。黄梅戏造就了严凤英,严凤英唱红了黄梅戏,将黄梅戏艺术推向了巅峰。
 
现代桐城,城区沿河已建成严凤英主题公园。严凤英、琚光华、严云高、彭小佬、江云甫等桐城的黄梅戏先驱人物塑象安放在龙眠河西岸边,静静地叙说着往日的辉煌。而廊桥两边,从早到晚琴笛悠扬,每天数以百计的黄梅戏爱好者在这里吟唱。华灯初上,东作门成了戏迷的乐园,“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除农村外,城区现有十来个黄梅戏迷俱乐部正在争奇斗艳,每逄节假日犹如打擂台一般。比较有实力的有群艺剧社、沿河社区戏迷俱乐部、滨河新区戏迷俱乐部、添点乐戏迷俱乐部、俏夕阳剧社、夕阳红俱乐部、廊桥西戏迷俱乐部、文化馆戏迷教室,他们一般都有十个小时的节目,廊桥西戏迷俱乐部巳公演了名剧《女驸马》,群艺剧社正在排《荞麦记》。***近,市文化馆开办戏迷培训班,提高戏迷们的艺术修养,同时又在组织他们下基层去学校演出,激发青少年对黄梅戏的兴趣,培养小戏迷。
 
黄梅戏巳深深扎根在桐城的土壤里,扎根在桐城人民的心中,今天的桐城人谁不会哼几段黄梅戏。黄梅戏象从龙眠山飘出的山野情韵顺着龙眠河悠悠的永远飘荡在桐城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