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六尺巷里故事多

  • 抠脚的萌汉子
楼主回复
  • 阅读:1898
  • 回复:1
  • 发表于:2016/3/12 8:21:19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桐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六尺巷故事原本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猴年春晚,知名影视歌导“四栖”明星赵薇唱了这首《六尺巷》。

  “六尺巷”在哪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德义”、“礼让”故事?很多人并不清楚。当观众通过网络及其他渠道打听到这个“六尺巷”至今尚静卧在桐城市西街时,原本稀松平常、冷冷清清的六尺巷顿时热闹起来。新年至今,远近游客络绎不绝,流连拍照,逡巡探幽,小巷迎来了三百多年***红火的人气。

  元宵节那天,记者来到桐城市,在当地历史文化学者胡堡冬先生的引领下,来到市区西后街的六尺巷。虽然阳光和煦,气温却低得不正常,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游人的兴致,成群结队的游客在石牌坊下拍照留念。

  问及现场的男女老少,没有不知道六尺巷的,甚至连三百年前的一首打油诗,他们也耳熟能详: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到底有什么来历?

  六尺巷位于现在桐城市区西南、安徽省荣军休养院内。据当地文献记载,这里原本是清朝大学士张英的私家府邸,因此当地人称“宰相府”。宰相府北面的一堵墙外,就是著名的六尺巷。巷子北面墙以内,是当年张宰相的邻居吴氏。小巷总共100米长,2米宽,巷子东端有一座石牌坊,上书“礼让”;西端同样是一座石牌坊,上书“懿德流芳”,巷子地面是鹅卵石铺就的。

  据清朝桐城学者姚永概《旧闻随笔》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家人拆信一看,原来是一首诗(内容见上)。“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引文中的张文端公,即是张英。清代康熙年间,张英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根据姚永概的记载,张家和吴家争执的这块地,应该是空地(隙地)。所谓“空地”,就是无主地,用现在老百姓的话说,叫“飞地”。在中国,土地的所有权一直属于国家,通常老百姓说这块地属于东家,那块地属于西家,那说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飞地”的使用权属于集体或国家。张家和吴家相邻处的这块空地,吴家要超过自家地界来占用,自然会引起张家的反对。对此,张家人并没有依仗其家族权势,强行驱逐吴家,而是急忙派人去京城,向老宰相“求援”。

  老宰相得家书之后,接在家书后面写了一首要求家人“退让”的打油诗,这应该出乎了张家人的意料,但打油诗中的道理浅显易懂,“退一步,海阔天空”,张家人是不情愿还是豁然开朗?后人并不知晓,但结果是清楚的:张家撤让三尺。

  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尚且能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个“三尺”,正好六尺,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

  位于城市中心的六尺巷,总共才100米长,深深的,窄窄的,但它包含的宽容豁达,已远不是“六尺”能衡量的了,这也是“六尺巷故事”能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

  宰相父子其人

  张英、张廷玉父子是清朝历史上的名人,父子做官都
  是做到宰相的,当称“人杰”。央视“百家讲坛”曾对这对父子人生作过专题宣讲,但对张家父子为官做人的故事却涉略不多。

  六尺巷的故事,涉及邻里相处以及对子女处世之道的教育。张英在清朝官场前后闯荡三十二年,位至宰相,其权势地位自不待言,但他对子女低调处世的要求之严,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他告诉子女:“扫地焚香,清福已至。”这种心境是何等恬淡!作为王朝贵族,他要求子孙亲自执帚洒扫,肃立焚香。并告诫子孙:“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认为“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他说的“种田不饥,读书不俗”等等,堪称格言。张家以张英为轴心,上至曾祖、下至玄孙,通过读书科举,一门共有12人先后官至侍从——工作在皇帝身边。上下七代,共有13人中进士。张英的次子张廷玉也官至相位;三子张廷璐为康熙五十七年榜眼,侄子张廷珩为雍正元年殿试传胪(二甲第一名),孙子张若霭为雍正十一年殿试传胪;张氏子孙中秀才的,更是难以数计,“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

  不仅生活学习勤勉淡泊,为官也同样处事不惊,从容持重。康熙二十八年,张英由工部调任礼部。不久,礼部编修官杨瑄在撰写一位官员去世的祭文时,犯了“失辞”(即言词失当)的错误。康熙皇帝知道后,非常恼怒,责怪张英“审查不严”。一气之下,罢免了张英的礼部尚书职务,但仍然由他掌管翰林院和詹事府。对此,五十多岁的张英处之泰然,工作一如既往。当然,工作中却更加兢兢业业。后来,康熙皇帝也由衷地称赞他有“古大臣之风”。

  关于处世的积和谦让,张英告诫子女说,福之兴,莫不本于家室。夫福,非和不致;和,非积不成,用现在的话说,叫家和万事兴。邻里和谐,则社会安定。晚年,张英归居家乡龙眠山,修建“双溪草堂”,家乡人发现老宰相一身布衣,绸缎人参,一绝家门。以普通人的身份与当地老百姓打交道;在山路上行走,遇人即让,厚重谦和。遇到别人非之责之,不急不躁,平心静气。教育子女一言一行,力争做到有益于他人。

  正因为具有这样的宽阔胸襟,所以在遇到家人与邻里发生纠纷时,他才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表现。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包容和谦让,换来的将是和睦与和谐。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互相体谅,互敬互让,有了这样的邻里关系,何愁社会不安宁。

  张英的儿子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官至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在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在各殿阁大学士中地位***高。身居相位的张廷玉,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温和、持重、清廉。他在为人、为官、为学生涯中的表现,处处不乏老宰相的影子,这不能不说有家教的功劳。

  词曲作者小传

  此巷非彼巷

  《六尺巷》演唱者赵薇,其当今的人气名气,在此已不必作多余描述。关于她的过去,传说版本较多,这里还是有必要介绍几句。

  这位出生于1976年的芜湖人,在就读芜湖师范学校时,被当时在芜湖拍摄电影《画魂》的摄制组拉去当群众演员,导演是黄蜀琴,女主角是巩俐,赵薇是个没有台词的群众角色。触电之后,她一边学习,一边接戏拍电视电影。后来,她出演的《还珠格格》、《还珠格格Ⅱ》等,屡屡打破全国收视记录,从此爆红。

  今年春晚,赵薇演唱的《六尺巷》,歌词简约,言简意赅,娓娓道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歌词具有儿歌形式,但蕴含的哲理深邃。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说歌词作者贺东久。

  桐城市文联副主席陈汐先生给记者提供了一份资料,原来贺东久是安庆人,1951年出生在宿松县。1969年入伍,从战士、文书做起,一直做到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员、总政歌舞团创作员、一级编剧。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诗歌1000多首,出版诗集6部,尤其是歌词创作,全国有名。

  “资料上的这种介绍,或许并不能给读者产生什么印象,我们只要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红歌——《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和通俗流行歌曲《莫愁啊,莫愁》,也许能引起许多读者的回忆,这两首歌的歌词,都是贺东久先生写的。”陈汐先生对这位从家乡走出去的“文化老兵”,显然是很熟悉的。

  再说《六尺巷》的曲作者张正扬。他是80后青年歌手、音乐人、演员。陈汐先生介绍说,他也是安徽籍——桐城市的。张正扬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因其形象健康阳光,成为联合国世界健康组织联盟“公益形象大使”;2012年,央视“星光大道”冠军人气选手。用他自己的话说,其风格是:在有根的音乐里自由歌唱,在古典与时尚、民族与流行中自由穿梭。《六尺巷》是他的代表作。在赵薇演唱之前,这首歌已入选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公布的第二批“中国梦”主题创作歌曲(总共30首)。

  从内容上看,歌词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平等、谦让,健康积极。《六尺巷》的流行,使得桐城市的六尺巷故事成了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发扬和睦礼让邻里关系的典范。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今年央视春晚之后,桐城市的六尺巷一夜之间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来此一探六尺巷究竟的游客也骤然多起来。

  当记者来到六尺巷时,这个往昔并不大引人注目的小地方,已然成了旅游热景点。游人置身小巷,追慕当年张宰相的气度,感受张吴两家邻里的和睦与包容,无疑,对自己的为人处世心态是一种极好的洗礼,但有一点需要提请读者留意:老宰相张英的去世之年是公元1708年,所以六尺巷的故事距今已三百多年。现在人们见到的这个六尺巷,并不是三百年前的六尺巷。当年宰相府里的“五亩塘”以及塘边的亭台楼阁,还有张英笔记里提到的“账房楼”,如今已了无踪影,当年的六尺巷,也在后来的建设中被拆除。今人又按照流传故事中的尺寸,修建了这样一条宽六尺、长三百尺的“六尺巷”;地面上的鹅卵石,也是后来铺就的。

  故事外的故事

  人类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充满矛盾与纠纷。这些矛盾与纠纷中,邻里矛盾占有相当比例。小到家庭,大至国家,“邻里”矛盾与纠纷从来也不曾停息过。

  2008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到桐城。在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她风趣地说:“这个故事我知道。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在场人群一片笑声。临别时,吴仪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2014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造访桐城。当王书记出现在六尺巷时,被周围群众认了出来,受到桐城市民的热烈欢迎。11月18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廉政文苑”栏刊发《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桐城六尺巷。在反腐高潮迭起时,王岐山书记的造访,应该能让党的领导干部想到修身为先,大度做人,舍利求义,以德服人,以及让人三尺、流芳百世的道理;当有人争权夺利、仗势欺人、以势凌弱时,六尺巷故事带来的启示,更是发人深省。
  
  • 乌云乌云你快走开
  • 发表于:2016/3/12 8:43:49
  • 来自:安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这熟悉的旋律啊,耳熟能详啊
2333333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