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一代才俊张若霭绘画赏析

  • 桐城人民
楼主回复
  • 阅读:1568
  • 回复:1
  • 发表于:2016/3/21 8:09:57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桐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代才俊自风骚
张若霭绘画艺术赏介
文|孙书正  来源|羲之书画报
 
桐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派”的发源地。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以来俊彦星驰,人才辈出,一个地域流派的形式不是偶然,随意的,它与该地所处的文化背景经济,自然环境有关。在桐城文派和诗派发展的同时,桐城画苑也十分活跃与繁荣,由于限于当时社会、交通、信息闭塞,绘画的传递更多借助地域性的就近师承或者说家学传授,促成一方水土养一方绘画人才。虽风格各异,为多元并存。到了清代,桐城书画就已是呈现人才济济,墨海生辉之盛景。据史料记载,继李公麟之后,其后载《墨林今语》《中国画家大辞典》的桐城书画家达130余人。作品无数,经典佳作不胜枚举,这里且说一人就能使人开目,他就是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三朝名臣、大学士张延玉之子——张若霭。

张若霭(1713—1746),字晴岚,安徽桐城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袭伯爵,以书画供奉内延,善画山水、花鸟,得吴门画派王谷祥、周之冕遗意。曾绘就从“立春”至“大寒”节气山水图24幅,古人有“春山艳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句。表示画四季山水已是很难,而画二十四节气之山水更属难中之至难,故其画深得乾隆皇帝喜爱。他的书法亦得皇家赏识,其书画作品入《石渠宝笈》著录和得乾隆皇帝御题者甚多,所仿王元章《疏影寒香图》列为中国古代名作之一,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其作品多为皇家宫延所藏,民间见不到他的精品力作,流传也较少,所以后人缺乏对他书画创作水平的认识。这也是其书画名声未能远播的重要原因。

前不久有报道“清无名官员画作狂拍1244万港币”。说是就是香港佳士得2005年秋张若霭画作《岁寒三友》拍出的天价。笔者认为张若霭为“无名官员”的这种说法是不妥的,其实他并非“无名官员”,只因是英年早逝,影响了他的声名传播而已,因为就张若霭在清雍正、乾隆年间为官、绘画、参与著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以用“无名”二字来称呼的。

在著述方面,张若霭于乾隆八年与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共同奉敕编撰《秘殿珠林》,成书于乾隆九年,共二十四卷,专载清内府所藏于释典道经的书画、石刻、木刻、织绣等。后来又于乾隆九年与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庄有恭、裘日修、陈邦彦、观保、董邦达等奉敕编撰《石渠室笈》正编,成书于乾隆十年,编四十四卷,著录了清内府所藏历朝书画,如乾隆上谕所言:“内府所储历代书画积至万有余种,遴其佳者荟萃成编。”由此可见,在当时能够参与编撰清乾隆年间两项学术价值极高的书画著述的人,皆是为一代才俊,在其个人专著方面就著有《蕴真阁诗集》四卷、《晴岚诗存》五卷传世。张若霭在书画创作及鉴赏方面成的水平和学养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曾见过一幅张若霭山水画轴,系纸本浅绛设色,一水隔两岸的构图,溪山之景,所绘远景豁山烟岚环抱,山脚下小桥、流泉相接,墨与花青点染出葱郁的树木,与前景苍翠之树相映。以显新秋之态;中景峰峦冈阜,坡坨沙渚,起伏变化无穷。宽阔的水面水平如镜,绵延的山势曲折远去,直至水天相接,消失在朦胧的云际中,山光水色接连一体,使画面更趋苍茫、辽阔。给人以旷远清空之感;近景坡石之上画几株参天大树,不同树木之生态,刻画逼真,在左边树梢上略点几片黄叶,以示秋意渐来;树荫下两位高士正在一片秋意的江南山水之间畅谈,诗款为:“奚谷山滴翠人新秋,溪水澄空似不流。我是江南旧渔父,往来只见一扁舟。仿大痴道人笔意,晴岚、张若霭。”钤“张若霭印”、“霭”印两方。张若霭此诗既是优美之画图,其图又可作优雅之诗来读。这些都充分表露了作者追求自然和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此画虽为仿画,但在吸取黄公望“峰峦浑厚,气韵清雅”的风格基础上,又体现出一种“幽淡静逸、气韵清健”的个人追求。加上其题款书法的清秀、儒雅,也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天妒英才,乾隆十一年(1746)张若霭随扈五台,马上绘画,呕血而卒,年仅三十四岁。如天再假以数年,张若霭的艺术成就将更为可观。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