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桐城文化,一直在流淌

  • 无情的拒绝
楼主回复
  • 阅读:1745
  • 回复:2
  • 发表于:2016/5/25 8:46:59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桐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桐城矗立于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点上,其文化价值的时代性、开放性、局限性,都袒露在历史变革的风口浪尖,任由时光洗涤,形成大雅大俗两条文化清流,其大雅早已登堂入室,如桐城诗文贵为上宾,其大俗仍然隐匿民间,由桐城谚语可见一斑。




2


《桐城谚语集锦》 王章豹 编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桐城谚语如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是流淌着的民俗文化,口耳相授,代代相传,不仅体现了桐城人的诗性智慧,更有一种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的劝勉作用。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王章豹教授历时三载,搜集抢救约3万条,并择其精华辑成《桐城谚语集锦》,分文教、礼俗、民生、家庭、劝诫、讽颂、事理、工商、农事、气象、歇后语等11篇46类8040条,更对60%的谚语进行考据释义,又附有120多幅照片和《桐城方言注释》,洋洋50万字,由此打开了桐城文化***独特的窗口,让人了解到桐城文化的丰富性、人民性、包容性,其中体现出的“爱之魂、孝之道、书之香、诗之性”,应该得到关注。

  桐城文化始于唐代,成名于宋代,崛起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成为清代的正统文化,其突出特点是主流意识强,有着一脉相承的爱国爱家情感。如清代文学家姚莹所言:“视天下国家之事,皆如己事”,也有革命家吴芝瑛拍案而起,“大哉中国岂无人,一怒能叫四海惊”,更有“方东树立论禁鸦片——忧国忧民”。即便远离故土、侨居巴黎的画家潘玉良,也以诗明志,“身处繁华界,心系故国情,何日飞故里,不做寄篱人”。在桐城人的情感里,爱国爱家是统一的,这就是桐城人爱的哲学,也是桐城文化之魂。

  桐城人认为,孝是感恩之心,“吃饭不忘牛辛苦,养儿方知父母恩”“远处求神,不如孝敬上人”;孝是和谐之源,“家严儿学好,子孝父心宽”“疼着别人子,自己才有儿”;孝有轻重之分,“国事重于家事,国孝大于家孝”。桐城人对读书有着更为深刻广泛的体味,“山要绿化,人要文化”“庄稼爱粪香,读书爱书香”“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保家莫如择友,求名***好读书”。在桐城人的人生观里,“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就是清代桐城派为何能传承六七代,统治200余年,桐城文化至今仍然有着影响力的文化之根、历史之源。

  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桐城文化,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一个朝代的主流价值观,某种意义上,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同时孕育着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胚芽。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谚语,以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贴近大众的通俗性,不仅在传承传统文化与吸纳先进文化方面架起了一座桥梁,更经过自我革新,实现了自我发展,如今自成溪流,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鲜活的生命力,融进了当代生活。

  (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认真的雪
  • 发表于:2016/5/26 14:53:53
  • 来自:安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oh  come on
我们不要再见面了,洗头好累,洗发水好贵!
  
  • 浪漫一生1218
  • 发表于:2016/5/26 23:52:31
  • 来自:安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very    good!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