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长三角规划安徽方案印发 安徽8市2030年人口3700万

  • 肖然
楼主回复
  • 阅读:1630
  • 回复:0
  • 发表于:2016/12/19 8:48:08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桐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安徽的关系:涉及8个皖江城市+1个14年发展计划。 

1皖8市列入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与安徽的关系:201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我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八市纳入规划范围,提出将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为何偏偏是这8座城市:方案指出,这8市所在的皖江城市带作为我省经济***为发达、产业基础***为雄厚、创新能力***强、商业氛围***浓、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区域,纳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一次重大历史机遇。

2致力长三角新增长极

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同样,加入长三角也并不意味着这8座城市就从此一劳永逸。

在印发的方案中,对与安徽8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提出了具体要求:

◇1◇宗旨:
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以一体化为主线,着力加快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和沿江发展带建设,打造国际产业创新基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生态安全保障,提升国际化水平,构建联动发展体制机制,加快补齐短板,缩小发展差距,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加快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2020年目标:

◆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与沪苏浙衔接紧密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形成。

◆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皖江八市“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占长三角城市群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全面缩小与沪苏浙发展差距,基本形成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新兴增长极。 
 


◇3◇2030年目标:

◆到2030年,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成。

◆基础设施全面对接联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拓展,与沪苏浙协同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共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02
细化任务1:6个方面着力,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绝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具话的成绩来支撑。

对此,合肥的目标是:瞄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到2020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在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数超过50家,市区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人,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1.加快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到2020年,建成全国***发达的铁路枢纽之一,基本建成内陆地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

 


2.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到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都。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总部基地,建成中国IC之都、中国软件名城、“中国声谷”。



4.打造城湖共生的绿色之都。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强化巢湖治理与保护,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推动建立长江流域中心城市大气污染防控、生态环境保护等联防联控体系。
 


5.建设独具魅力的开放之都。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加密合肥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货运班、加快金融功能国际化。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国际文化名城。 



6.打造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合肥经济圈,增加芜湖、马鞍山市,完善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合肥都市圈,形成区域增长新引擎。到2020年,都市圈内形成若干国家级或世界级产业集群,人均收入力争达到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建成一批国际化对外开放平台,国际化人居、商务环境明显改善。

以下为日前《合肥都市圈2015-2030年的规划方向》:

规划对合肥都市圈的战略定位是:打造成长三角重要增长极、安徽省核心增长极、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现代产业基地、安徽省核心增长极。

规划到2030年,合肥都市圈户籍人口为250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252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75%左右,城镇人口规模1900万人。
 
而该区域的核心城市为合肥市。淮南、六安、滁州为地区性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规模层级规划细则】:

规划到2030年,合肥都市圈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一中等城市一镇级小城市一小城镇”构成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其中特大城市人口规模500万1个,即合肥市,其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550万人左右;(规划2030年,合肥市域常住人口100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820万人,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550万人。)

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一300万之间,共3个,即淮南市、六安市和滁州市。其中淮南中心城区人口183万,六安120万,滁州120万;



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在50万至100万之间1个,即巢湖市。

03
细化任务2:积极打造沿江发展带,皖江8市2030年人口预期将达3700万,暴涨32%。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安、黄山需加速融入长三角。

全面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协调沿江城镇生产生活生态关系,打造成为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经济繁荣、城镇密集的沿江发展带。

具体任务分配: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化沿江城镇布局,推动跨江联动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形成以芜马城市组群、安池铜城市组群为核心,滁州和宣城为节点的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带发展格局。打造沿江综合交通走廊,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利用和江海联运港口优化布局,加强芜湖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安、黄山8市也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加速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皖江8市未来人口规划
 


04
细化任务3: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与沪苏浙链式合作。

1.建设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2.以全球视野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到2020年,力争重点产业或关键环节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形成竞争优势,打造20个左右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基地,10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资委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3.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与沪苏浙链式合作。积极对接沪苏浙城市的高能级产业布局。瞄准沪苏浙高科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传统产业链的高增值环节,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积极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转移,加强与苏浙企业合作,形成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完善、企业分工精细的发展态势,开创产业链式合作新局面。

4.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服务经济分工体系,高水平承接以沪苏浙为重点的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将皖江城市带建成全国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合肥、芜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市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05
细化任务4:构建高等级、一体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联通水陆空交通,提高能源、水安全保障水平。

1.联通加密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贯通扩容至沪苏浙地区的交通大通道,完善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为骨干的多层次综合交通通道体系。
 


建成杭州—黄山、商丘—合肥—杭州、皖赣铁路扩能改造芜湖—宣城—绩溪等快速客运铁路。

宿州—扬州、南京—宣城—杭州、扬州—绩溪等高速公路。

规划建设合肥—南京、淮安—天长—南京、武汉—安庆—黄山—温州、镇江—宣城等快速客运铁路。

滁州—扬州、来安—六合、黄山—千岛湖等高速公路,贯通至苏浙主要节点城市的交通通道。

实施合杭、宁芜铜等铁路,沪陕、宁洛、沪渝等高速公路升级改造,提升“瓶颈”通道通行能力。

建设合肥—安庆—九江等高速铁路,庐江—铜陵、六安—安庆—景德镇等普通铁路。

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巢湖—马鞍山、南京—滁州、南陵—繁昌—芜湖—江北集中区、合肥—蚌埠—宿州—淮北、徐州—淮北—宿州—阜阳等城际铁路。

建设芜湖—黄山、滁州—淮南、明光—巢湖、蚌埠—五河、阜阳—淮北—徐州等高速公路,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

提升合肥干线机场能力,建设芜宣、安庆、蚌埠、滁州等支线机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建设空港物流基地和合肥新桥国际航空基地。

加快建设望东、池州、芜湖等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马鞍山慈湖长江公铁大桥、芜湖泰山路长江大桥、芜湖城南过江隧道等一批过江通道。

建成合肥、芜湖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启动其他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线路建设。

充分发挥安徽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以东向综合大通道和综合交通网络为基础。

向西形成经六安、安庆至武汉、西安等地的西部开放通道;

向北形成经蚌埠、阜阳、宿州、亳州至河南、山东等地的中原腹地通道;

向南形成经安庆至九江至深圳,宣城、黄山至福建、广东的沿海纵深通道。

依托重点交通站场,加强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客、货运枢纽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

重点建设高铁合肥南站、芜湖站、新安庆西站、黄山北站、新合肥西站、铜陵北站、宣城站、滁州站、阜阳西站、淮南南站,芜宣、合肥新桥机场等客运枢纽。

马鞍山郑蒲港区二期、铜陵港江北煤炭储配中心、池州港牛头山港区公用码头二期、芜湖港三山港区中外运码头二期、安庆港中心港区皖河农场作业区、合肥港派河港区中派综合码头工程、合肥北站、阜阳北站等货运枢纽。

2.建设集约高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缩小与沪苏浙城市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差距。推进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交叉认证和资源共享为导向,实现我省电子认证平台和沪苏浙认证平台无缝接轨。

3.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加快能源输送节点和能源产业发展高地建设,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清洁可靠的能源保障。

4.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分区互联互通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供给风险防控能力。

06
细化任务5:构筑辐射全国、面向亚太的开放新高地。

1.建设联通全球的开放大通道。

◆推动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等一体化发展,将芜湖港建设成为国际集装箱枢纽,将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打造成为江海联运枢纽,将合肥港建设成为江淮航运枢纽。

◆整合长江岸线资源,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沿江港口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加密开通至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和南京港的班轮航线。

◆建设高等级航道网和陆水联运通道,加强芜湖港、马鞍山港、铜陵港、池州港、安庆港等沿江港口与上海、宁波等沿海港口合作。
◆进一步畅通合肥中欧国际班列货运通道,加密延伸班列并双向运营,扩大进出货源组织,提高运营效益。

◆依托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等,加强“空中通道”对接,积极拓展至“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航线网络,增加至蒙俄、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国际航线,开通合肥至欧美国家国际货物包机,逐步提高航班密度。

2.构建国际化开放大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口岸结合区域产业特点,申建水果、冰鲜水产品、肉类、粮食、原木、种苗、食用水生动物等进境指定口岸和整车、药品进口口岸。加快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已获批的进口水果、冰鲜水产品、肉类、粮食等进境指定口岸项目建设。



3.着力引进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

4.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的试点经验,加快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管理制度,依法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方式。 


 
5.集聚国际化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和产业导向,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外专百人计划”。

06
细化任务6:强化生态安全保障,推动一体化发展机制创新,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与长三角城市的一体化。

1.积极推进“两屏两廊”建设。以优质水源生态保护区为中心,依托大别山和江淮丘陵,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构建皖西地区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

2.强化环境联防联治。推进“多规合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七)推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3.构建要素市场联动机制。

◆建设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统筹规划我省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合理设计品种结构、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重点发展农村综合产权、林权、文化产权、金融资产等权益类交易市场,加快推进环境能源、高新技术、节能量、碳排放权等要素交易平台建设。

◆提高金融市场一体化水平。充分利用沪苏浙金融资源,引导沪苏浙各类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争取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在合肥设立区域管理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

◆建立土地高效配置机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完善与城市群发展相适应、与人口城镇化相匹配、与节约集约用地相挂钩的土地政策体系。

4.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加强高等教育跨区域合作,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和学科建设。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优质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推动医疗机构与长三角城市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远程会诊平台,促进人员交流培训,引进输出新技术,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合作机制。面向长三角地区编制发布人力资源需求目录,举办城市间联合招聘会,建立城市群内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联动机制。

◆建立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加快城市群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加强城市应急平台建设。

5.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研究设立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支持有关城市与沪苏浙城市共同设立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密切跟踪国家长江干流补偿机制建设,在我省淮河、长江干流以及重要支流启动开展省内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

◆建立税收利益共享和征管协调机制。建立税收征管共享机制,搭建国税、地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域内各税务局网络链接,共享税政管理、经济税收分析、便民办税、国际税收反避税、电子发票开具及认证、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等信息。

6.深化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多层次的政府沟通协调机制,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作为重要专题,纳入沪苏浙皖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运作机制,加强对城市群空间布局、创新体系、基础设施、生态共建、市场准入体系、监管体制、征信体系等领域的统筹协调。

加强城市间合作。与沪苏浙城市全方位对接,在更高层次、更深层面推动城市协同发展。

近来,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继谈到了2017年中国的楼市走向——稳字当头!

事实上,楼市的冷暖不能完全反应城市的经济实力。

我们应该去反思,当我们不断的把每一项城建利好都去和楼市对接时,我们忘了这些规划本身就是城市发展的常态。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皖江7市规划发展......诸多的挑战和机遇正等着这些城市。

而只有当我们心爱的城市真的达成令人刮目想看的发展,人流才不会单纯的外涌。

毕竟随着城市资源的趋近平衡,任何城市的“虹吸效应”都将弱化。

只是,这条路走起来很难,时间成本更是难以估计!

可“掌舵城市”也得有梦想对不,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